Saturday, 23 May 2015

[Museum] 北美館--食物的故事

這篇文章是我大一下基礎電腦輔助設計的作業內容
但是我寫得頗認真!所以就當作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吧:)
台北市立美術館其實走的都是很現代很前衛的風格
禮拜六學生免費更是一大福利!
有機會向靜一靜找靈感很適合去走走






涂維政《情人節快樂!》


這個作品以巧克力做成各種戰爭武器的模型,牆壁上有兩個大大的愛心被步槍刺穿。腳步還沒踏進展間,我先是被巧克力的甜味吸引,還有充滿粉紅泡泡氛圍的牆面。仔細一看,這個作品名稱和其所呈現的方式怪詭異的。
在逛展覽的後半段碰巧有導覽人員,便忍不住混進去聽了。這個作品是導覽的最後一站,根據導覽人員解釋,創作者想要表現的是一種曖昧不明、甜蜜又具有威脅性的關係。而左邊櫃子擺放的即是中國大陸的戰車戰艦,右邊的即是台灣的船堅砲利,暗喻著兩邊緊張卻又相偎依的關係。





陳慧嶠《罌粟花》


逛完前面四分之三的展覽之後,轉個彎彷彿來到另外一個世界。紅的白的花鋪了整地的春天。仔細一看一旁的作品名稱:罌粟花,馬上讓人聯想到鴉片。聽著導覽人員解說,我一邊拿起手機查了一下罌粟花的花語:安慰、忘卻、遺忘,另外還查到:在英國紀念戰後亡軍的土地上,滿滿的罌粟花化身為犧牲、愛和紀念的意義,成為「緬懷之花」。怎麼會一個是毒品,一個是純潔的意念呢?在這麼鮮豔的花朵下到底有什麼?。這件作品很美,我想創作者在罌粟花海中放入了嬰兒搖籃,想要表達的便是一種矛盾的反差。



郭文泰《食戰》


還停留在被袁廣鳴的《預言》作品所發出的聲響驚嚇中,白色牆面上的連續三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站在這副作品前端視了許久,這件作品在安靜的美術館中發出了一種靜態的聲音。食物遮住了三個人的五官,凌亂地、有目的地,郭文泰將內心深處的想法加以形象化,藉由食物來暗指人類文明共食的複雜倫理關係






劉信佑《超級市場》


關上玩影片走出來便是這24張黑白照片。首先,要是站得遠遠的,會覺得這樣的排列組合有一種很美的氛圍。但是如果只是「很美」,那何必掛在這面牆上呢?往前走了幾步,看到這些蔬菜水果並不是完整而誘人的,用黑白相片呈現確實比較難讓人發現。聽了聽導覽,他說這樣的呈現主要用來批判資本主義下的市場供需鏈。原來,不需要動態的呈現,也能用這種無聲的抗議引起更大的震撼效果。


林其蔚《靈芝仙草繪》

這件作品便放在陳慧嶠的《罌粟花》旁的牆面上,如果以成年人的身高,恐怕還得蹲下來才能仔細觀賞。導覽的解釋是:食用靈芝會產生如吸食毒品般的輕飄飄感覺,而林其蔚創作這些速寫的時候,便是在昏昏沈沈的狀態下完成的。那些感受:興奮的、麻痺的、飄飄然的,融入了他的作品中,給人一種不安定、不沉穩,浮誇、虛幻的視覺體驗。







-----------------------------------------

Please do not hesitate leave a reply/question/message, I'm willing to answer all kinds of questions! And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article or about Sandy,  send me an email! I'll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Hope you enjoyed my blog and the photographs taken by me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